[Decode] 不跟 OpenAI 正面對決:Bittensor 用價格機制建立 64 條 AI 子網生態
Bittensor 以 Alpha 價格作演算法,每 12 秒重算 TAO 排放,把資本與算力灌向最被需要的利基 Subnet,讓數十條可組合的去中心化 AI 微服務首度獲得市場定價——AI 巨頭尚未觸及的長尾使用場景的價值,終於被看見。
先把故事說清楚:Bittensor 是什麼?
當我們談論 AI 與區塊鏈的結合時,Bittensor (TAO) 常是第一個被提及的項目,這絕非偶然,在充斥著概念炒作的加密貨幣領域中, Bittensor 早在 2021 年就開始構建一個真正的去中心化 AI 基礎設施,遠早於當前的 AI 熱潮。
它嘗試解決一個核心問題:如何讓全球 分散的計算資源、AI 模型開發者、以及資本方 在一個公平且高效的生態系統中協作。
.
傳統的 AI 開發往往需要巨額資本投入和集中化的基礎設施,小型開發者很難參與其中,Bittensor 透過區塊鏈的代幣激勵機制,創建了一個任何人都可以貢獻 AI 計算能力、訓練數據或模型的網絡,並根據貢獻獲得相應的代幣獎勵。
與區塊鏈誕生的背景相雷同,這種模式目的是讓AI有機會去中心化,不只是掌握在科技巨頭的生態系統之中;透過區塊鏈的分散式技術,不僅讓有微小算力的普通個體能參與、同時最大化閒置資源的運用,降低了參與門檻,更重要的是建立了一個價值創造與分配更加公平的 AI 生態系統,嘗試成為一張去中心化 AI 雲,也因此,Bittensor 往往被視為 AI 微服務指數,而非下一個 GPT 大模型的競爭者。
雖然現在 Virtuals 和 Kaito 也在爭奪 AI + 區塊鏈的領導地位,但 Bittensor 的先發優勢和技術深度依然讓它在這個賽道上保持領先。
.
在進入到功能之前,我們先看看 Bittensor 的市場定位與商業模式,以及最重要的問題:憑什麼與 ChatGPT、Gemeni、Claude 競爭?
站在巨人肩膀”外”:不是正面對抗,而是生態互補
當前的產業發展情況是 AI 高度中心化,大型科技公司控制著主要的計算資源和數據,Amazon、Google、OpenAI、Meta──的商業模式是雲端規模經濟,砸錢訓練超大模型,走的是「單一巨型模型+封閉 API」的規模經濟路線,收訂閱費、token 使用費,任務是讓更多創新者能夠參與 AI 開發,並進一步加值其既有的生態體系。
而 Bittensor 的答案是 不做同一個戰場上的競爭,從 STA(Situation-Task-Action)分析框架來看,其行動策略是成為「AI 的基礎設施協調層」,而非直接的模型提供商,追求的是開放生態系統。
Bittensor 不會被中心化 AI 巨頭消滅的核心原因在於,它們解決的是不只是功能面的問題,就像 Linux 沒有被 Windows 消滅一樣,去中心化的開放模式總有其獨特價值;但我們也必須承認風險:
運算效率與準確度可能與巨頭有的落差,從而影響用戶使用量與營利
亦或是當 AI 巨頭決定大幅降低服務價格或開放更多資源,Bittensor 的競爭優勢可能會受到挑戰。
就像公有雲並未終結自建機房的長尾需求,Bittensor 更像一間「算力與模型的 P2P 服務市集」,殺不死,頂多被併入供應鏈的一環。
.
誰在使用 Bittensor?
參考白皮書內容,主要是三類群體:
無法負擔昂貴 AI 服務的中小型開發者
希望保持數據主權的企業
以及追求去中心化解決方案的 Web3 項目
.
.
Bittensor 的商業模式是?
在區塊鏈領域,要了解一個項目或產品,必須先看它的白皮書 (whitepaper) 並了解代幣經濟學 (Tokenomics) ,弄清楚它的資金來源以及運行模式。
從經濟層面來看,Bittensor 延續了區塊鏈的特性,把舞台切成上百條 垂直利基型的 Subnet,讓應用在各自鏈上開發,並用完全市場化的 代幣激勵機制 來決定資源流向。
首先,我們先了解 Bittensor 的架構,Bittensor 每天會新產出的 TAO 與 Alpha 代幣,用來獎勵給支持區塊鏈運作的礦工、保持區塊鏈安全性的驗證者、以及建立應用的 subnet 擁有人,這是維持生態運作的基礎經濟來源。
TAO,是 Bittensor 區塊鏈的原生代幣,主要用途包括:
質押到驗證者以參與網絡共識和獲得排放獎勵
在 dTAO 系統中與 Alpha 代幣進行流動性池交換
網絡治理投票權重
每日排放 7,200 TAO(每12秒一個區塊,每區塊1 TAO)
Alpha,是每條 Subnet 的專屬代幣,具有以下特性:
該子網絡礦工和驗證者的獎勵代幣
與 TAO 組成 AMM 流動性池
市場價格高低決定該子網絡獲得的 TAO 排放比例
反映市場對該子網絡應用價值的評估
.
接著,在 2025年2月13日 dTAO 升級之前,Bittensor 採用的是中心化驗證者投票系統,64個根網絡驗證者決定各子網絡的獎勵分配,這導致了明顯的權力集中問題。
而在這次關鍵升級後,TAO 把「哪條 Subnet 能拿到多少 TAO」交給市場決定,每條 Subnet 都有一個「Alpha ↔ TAO 流動性池」,使用者可以自由兌換 Alpha ↔ TAO,一旦某條 Subnet 的Alpha 價格越高,便是市場對這條 Subnet 前景的有更好的共識,願意持有更多的 Alpha 代幣,作為資產來支付 Subnet 上的運算服務,進一步,則會讓這條 Subnet 透過 Bittensor 第一點的 TAO 獎勵機制,讓該協議具備更多的資源,加速其飛輪運轉的效率。
舉例:如果 Subnet A 的 Alpha 價格是 2 TAO,Subnet B 只有 0.5 TAO,A 當下就能拿到 4 倍於 B 的 TAO 排放。
Alpha/TAO 流動池的價格越高,就能分到越多 TAO 排放,若 Alpha 價格下滑,相對排放就會被削減,形成「價值→排放→算力→服務品質」的正向飛輪。
.
排放和「商業模式/收費」有什麼關係?
Alpha 並不是直接收入,而是「早期啟動資金」。礦工、驗證者與 Subnet 擁有人因排放而願意上線算力、寫評分程式;當 Subnet 擁有真實用戶後,API 費用便能取代排放成為主要現金流。若 Alpha 價格下滑、排放下降,缺乏市場需求的 Subnet 就會被自動淘汰,讓資源回流高需求場景。
對 Subnet 來說 → 等於初創基金
排放把「尚未盈利的 AI 微服務」先用代幣補貼起來,礦工有動力上線算力、驗證者願意做評分。服務一旦找到真需求,使用者付費就會蓋過排放,形成正向現金流對使用者來說 → 降低早期成本
因為礦工已拿到排放,Subnet 可以用極低甚至 0 手續費搶佔市場,晚期若排放降低,API 價格再逐步回歸市場成本對投資人來說 → 價值流向指標
Alpha 漲=市場認為該 Subnet 的模型最有用;排放自動跟隨 Alpha,投放更多 TAO 流動性,也讓 Alpha 的深度更充裕
.
整體來說我觀察到的三大優勢
需求與排放 1:1 綁定 — Alpha 價格高低即市場真實需求信號,避免「叫好不叫座」
可組合性 — 開發者能把多條 Subnet 串成 Agent Workflow,不受一般模型常遇到的 API Key 配額或地區封鎖限制。
數據 / 貢獻可溯源 —— 訓練數據、模型更新、獎勵分配全部上鏈,降低高敏產業(醫療、金融)的審計成本。
.
Bittensor 是否有實際應用?
目前 Bittensor 生態系統中已經出現了多種實用的子網絡:
模型推理服務:如 Omron 子網絡提供分散式推理
AI 搜索引擎:如 Kaito AI 的加密貨幣搜索服務
價格預測:如 Synth 子網絡的金融預測模型
去中心化訓練:如 Templar 提供真正的去中心化 AI 訓練
成功案例:Chutes (Subnet 64)
由 Rayon Labs 經營的 Chutes 主打「伺服器無感上線 AI 模型」,目前佔整網 TAO 排放約 13–14%,並已提供 GPT-4o 等模型的一鍵推理服務,在2025年3月的市場高峰期,FDV 一度突破 10 億美元。
這些應用表明 Bittensor 正朝著成為 AI 技術堆疊中的「外包層」發展特別適合長尾垂直場景,可能是商業中,未必賺錢但卻對產業極度重要的場景。
值得注意的是,Bittensor 並非唯一的去中心化 AI 基礎設施項目,Render Network 專注於GPU渲染服務,Akash Network 提供通用去中心化雲服務,但 Bittensor 的獨特之處在於其專門針對 AI 工作負載的激勵機制設計。
.
往後怎麼走?來看看官方路線圖
官方與社群正在推進的重點:
持續擴大跨鏈流動性
Wrapped Alpha 將登錄以太坊,提高 Subnet 代幣的資金效率與做市深度。DAO 化治理 & 收益分潤
TAO.BOT 等工具計畫把手續費回流給 DAO 票權持有者,為「Subnet 應用層」鋪收益模型。原生資料/算力子網
正在測試的 SN-77 Liquidity、Protein Folding 等子網,瞄準 DeSci 與 DePIN 場景,把鏈下稀缺資源搬上鏈。
特別需要注意的風險包括以下幾個指標
代幣通脹壓力:每日 7,200 TAO + 各子網 Alpha 代幣的持續增發
缺乏外部收入:目前主要依賴代幣激勵,缺乏實際付費用戶
技術債務:去中心化架構可能導致 300ms+ 的推理延遲
流動性風險:大多數 Alpha 代幣市值低於 1000 萬美元,滑點巨大
.
Darren TechTalk 觀察
閾值體驗:若多重驗證與流動性跳轉無法將推理延遲壓在 300 ms 以下,Web2 開發者很難長期黏著。
投機子網:dTAO 雖削弱人為審核,但也讓「先炒 Alpha、賺取價差、後棄坑」的獲利模式更佳容易,監管與社群自淨機制必須加速成熟。
GPU 成本曲線:去中心化 GPU 市場若跟不上雲端降價步伐,Subnet 推理價格優勢可能被抹平。
.
為什麼仍值得關注
在 AI 敘事最火熱、加密資本最浮躁的 2025,Bittensor 仍堅持把「誰提供了真正被使用的模型」這個問題,交給公開的市場與代幣激勵去回答,當然「這是一個高風險的實驗性項目」,絕非投資建議僅供研究參考。
這是一場「屠龍者能否不成惡龍」的嘗試:如果它成功,我們或將第一次看到去中心化網路在 AI 基礎設施層創造可驗證的效率優勢;如果失敗,也能提供寶貴的數據告訴我們,鏈上激勵究竟哪裡走偏。
若有興趣進一步研究,可參考以下連結,推薦數據追蹤工具:
tao.app:官方數據儀表板
taostats.io:詳細的質押和排放數據
coingecko.com:TAO Alpha 代幣價格追蹤